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3尾,体长264~290mm,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和东岛海域。
背鳍Ⅱ,36~37;臀鳍31~32;胸鳍15;尾鳍1+10+1。
体长为体高1.7~2.0倍,为头长3.1~3.3倍。头长为吻长1.3倍,为眼径5.2~5.5倍。
体长椭圆形,侧扁而高,背缘圆弧形。尾柄短而高,尾柄高为尾柄长1.2~1.3倍。头较大,侧扁。吻长大,背缘稍凹人。眼较小,侧位而高,眼间隔隆起,眼间隔宽为眼径1.2~1.6倍。鼻孔小,每侧2个,位于眼的正前方。口小,前位。上下颌齿较强,楔状;上颌齿2行,外行齿每侧3枚,内行齿每侧2枚,紧位于外行齿内侧;下颌齿单行,每侧3枚。唇厚。鳃孔斜裂,下端的位置与眼中央相对,鳃孔大部分在体中线上方。
鳞细小,除上下唇外头体全部被鳞,每鳞的基板上有一些粗短低矮的鳞棘,大多作多行排列,尾部鳞上的鳞棘弱而长,各鳞排列稀疏。尾柄无刚毛,有2行棘尖向前的强棘,每行2枚棘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较强大,吻长为其长1.1~1.4倍,位于眼中央的前方,棘的四周密布粗粒状突起,后缘有2列棘状突起,侧缘具1列棘状突起;第二鳍棘短小,隐于皮下;鳍棘后的背中沟深,背鳍棘能纳人沟内。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上方,吻长为最长鳍条1.8~2.0倍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九鳍条下方。胸鳍短,圆形。腹鳍合成1鳍棘,由3对特化鳞组成,连于腰带骨后端,不能活动。尾鳍圆形。
体灰褐色,体侧自胸鳍后到尾柄部有10~12条不甚明显的褐色横带,体后部的稍显著。唇的内缘褐色,外缘灰白色。眼橘红色,眼的四周有1圈狭细的灰白色皮膜。第二背鳍、臀鳍及胸鳍均橘红色。尾鳍黑色,边缘黄色。尾柄倒钩白色。
背鳍Ⅱ,36~37;臀鳍31~32;胸鳍15;尾鳍1+10+1。
体长为体高1.7~2.0倍,为头长3.1~3.3倍。头长为吻长1.3倍,为眼径5.2~5.5倍。
体长椭圆形,侧扁而高,背缘圆弧形。尾柄短而高,尾柄高为尾柄长1.2~1.3倍。头较大,侧扁。吻长大,背缘稍凹人。眼较小,侧位而高,眼间隔隆起,眼间隔宽为眼径1.2~1.6倍。鼻孔小,每侧2个,位于眼的正前方。口小,前位。上下颌齿较强,楔状;上颌齿2行,外行齿每侧3枚,内行齿每侧2枚,紧位于外行齿内侧;下颌齿单行,每侧3枚。唇厚。鳃孔斜裂,下端的位置与眼中央相对,鳃孔大部分在体中线上方。
鳞细小,除上下唇外头体全部被鳞,每鳞的基板上有一些粗短低矮的鳞棘,大多作多行排列,尾部鳞上的鳞棘弱而长,各鳞排列稀疏。尾柄无刚毛,有2行棘尖向前的强棘,每行2枚棘。
背鳍2个,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较强大,吻长为其长1.1~1.4倍,位于眼中央的前方,棘的四周密布粗粒状突起,后缘有2列棘状突起,侧缘具1列棘状突起;第二鳍棘短小,隐于皮下;鳍棘后的背中沟深,背鳍棘能纳人沟内。第二背鳍起点在肛门上方,吻长为最长鳍条1.8~2.0倍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九鳍条下方。胸鳍短,圆形。腹鳍合成1鳍棘,由3对特化鳞组成,连于腰带骨后端,不能活动。尾鳍圆形。
体灰褐色,体侧自胸鳍后到尾柄部有10~12条不甚明显的褐色横带,体后部的稍显著。唇的内缘褐色,外缘灰白色。眼橘红色,眼的四周有1圈狭细的灰白色皮膜。第二背鳍、臀鳍及胸鳍均橘红色。尾鳍黑色,边缘黄色。尾柄倒钩白色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